今天是抗战胜利日!铭记英雄,南通这些抗战英烈,你可记得?

今天是抗战胜利日!铭记英雄,南通这些抗战英烈,你可记得?

郁永言系南通人,是新华社山东分社第一位采编室主任,也是分社记者中第一批烈士之一。1941年11月30日,郁永言和第二战时新闻小组的同志随山东分局机关转移至大青山时,陷入敌人重围,经过一夜激烈战斗,他与分社电台台长叶丰川、编辑陈虹、方曙和大众日报的10多位同志英勇牺牲。

黄才胜(1917—1941)

新四军第1师3旅7团团长

黄才胜原名黄才生,福建省连城县朋口乡池溪村黄岗人。1940年7月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三团团长,参加了黄桥决战等战役。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团长。因长期在艰苦环境下紧张战斗而积劳成疾,于1941年底在海门县包场镇病故。

黄重厚(1909—1941)

“联抗”独立支队支队长

(英雄照片暂无,故以联抗臂章替之)

黄重厚系江苏泰县人。1938年春自发组织抗日武装,后编入国民党苏北保安八旅,任营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保安八旅投靠汪伪,他解甲归田。这时,“联抗”扩充部队,他主动与联抗司令黄逸峰联系,被委任为联抗参谋长、扩充军支队长。1941年7月,"联抗"在盐城宋家楼与日军遭遇。下午4时,黄不幸中弹牺牲。

陈国权(1916—1942)

新四军第1师3旅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海启警卫团政治委员

陈国权在抗战时期,是崇启海地区我党主要领导人之一。1942年1月1日至3日,新四军一师三旅旅长陶勇率部攻下久隆镇敌据点,次日上午,陈国权与启东县县长沈维岳、县委民运部长兼县农抗会主任石坚、启二区委书记王蕴石等,到二厂镇布置当天下午召开群众大会的事宜。中午北新镇的伪军胡鹏部队出动报复,分三路包围上来。陈国权和社会部长王正平、敌工部干部阮庭庚往南侦察敌情,不幸被包抄上来的敌人认出,三人同时遇害。陈国权时年二十六岁。

严昌荣(1914—1943)

新四军第1师3旅7团团长

↑严昌荣(左)

严昌荣系湖北松滋人。1941年2月调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任团长。他转战南北,在苏中四分区坚持敌后斗争中,为粉碎日寇、伪军扫荡屡立战功。1943年9月在唐子镇战斗中牺牲,时年29岁。

王 澄(1914—1944)

新四军第1师3旅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东南警卫团团长

王澄祖籍镇江,1914年生于上海。高中毕业后,王澄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往启东久隆防空监视哨工作。第二年春,日本侵略军蹂躏启东,王澄愤然离开哨所,参加了启东抗日义勇军。193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初,王澄任东南警卫团团长。12月,兼任东南行署主任。

1944年12月25日晚,王澄、鲍志椿率领东南警卫团团部和县委、行署机关宿营于聚星镇东北乡下,由于被日伪军探侦悉,第二天早晨,日伪军分数路奔袭我驻地。王澄、鲍志椿得到报告后即去野外察看敌情,准备痛击来敌时,不幸被敌人冷枪击中,同时牺牲,时年均为30岁。

松野觉(1918—1944)

日本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宣传委员

松野觉系日本广岛县宇品人,1940年1月被迫征入丸山旅团来华作战。

1941年12月,在如东县双灰山战斗中,被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俘虏,经新四军敌工人员的耐心启发教育,他逐步认清了侵华战争的罪恶,毅然参加了新四军。后又加入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苏中支部。每到一处,他都动手刻写、油印传单。他积极参加对日军的敌工工作,经常到火线喊话、宣传。

1944年3月,车桥战役打响后,他冲过警戒线,丢掉喇叭筒,贴近碉堡喊话,不幸中弹牺牲。是江苏省 “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殷 逸(1919—1944)

新四军第1师3旅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南通警卫团团长

殷逸191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农民家庭。在丹徒县黄墟师范学校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积极追求革命真理。1940年冬,新四军挺进通(州)如(皋)海(门)启(东)地区,殷逸随部队来到了南通县。1943年,殷逸担任南通县警卫团团长。

1944年4月26日,南通县委、县政府和县团机关驻在兵房东南七管,由县团七连的两个排负责警卫。中午,兵房据点的日、伪军20余人,化装成下海渔民,由汉奸带路,偷袭机关驻地。殷逸等同志得知这一情况,立即组织反击,同时组织机关撤离,经过激烈战斗,把日、伪军打得仓皇逃走,而殷逸却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鲍志椿(1914—1944)

新四军第1师3旅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东南警卫团政治委员

鲍志椿是常熟县王庄乡人,1932年从无锡省立师范高中部毕业后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初,鲍志椿任新四军1师3旅8团政治处主任,开始和王澄并肩作战。1943年3月,鲍志椿调任东南警卫团副政委,6月,任东南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

1944年12月25日晚,鲍志椿与王澄同时牺牲,时年均为30岁。

地方

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

地址:海安墩头镇千步村

简介:1940年10月,新四军为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稳定江淮大地各杂牌武装,团结争取他们共同抗日,在陈毅的精心策划下,在曲塘镇成立了一支团结抗日的特殊武装部队,定名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简称“联抗”部队,并由我地下党员、国民党中将身份的黄逸峰任司令。

“联抗”部队的建立,在苏中树起了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联抗”建立后,先后进行了讨伐李长江的战役,横河整训,配合四分区反“清乡”、反“扫荡”,以及讨伐陈泰运的激战。战斗中,不少优秀江海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

地址:如皋主城区东郊

简介: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位于如皋市主城区东南部,占地296亩,总投资约4亿元,由红十四军纪念馆、广场景观、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馆、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四部分组成。主体建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教授亲自设计,馆名由红十四军将领张爱萍同志生前题写。

七战七捷纪念馆

地址:海安县长江中路68号

简介:苏中七战七捷又称苏中战役,1946年7月13日-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政林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迎击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12万之众,连续作战七次,仗仗奏捷,取得歼敌53000余人的胜利,延安总部发言人高度评价苏中战役,称其"七战七捷"。苏中七战七捷在政治上、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它书写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篇章,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彰显了苏中军民伟大力量,表现了粟裕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苏中七战七捷永载史册。

为纪念苏中战役的伟大胜利,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按中央指示,应人民心愿,决定在苏中战役指挥部所在地-海安兴建纪念馆,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为纪念馆题名。

关于9·3,

你知道多少?

这是一份无条件投降书

72年前的9月2日

日本正式在这份投降书上签字

14年浴血奋战

3500多万同胞伤亡

终于迎来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9月3日的重庆,万人空巷

人们涌上街头、舞起巨龙

欢呼声、锣鼓声甚至洋瓷盆的敲打声

唱歌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那一天,在延安

两万多人举行庆祝大会

入夜后,人们潮水般汇聚

秧歌队、腰鼓队尽情地

奔跑、欢呼、歌唱、呐喊

火炬映红了波光粼粼的延河水

和巍巍的宝塔山

回首14年的殊死搏斗、不屈抗争

只有亲身经历过

才知道胜利的得来是多么不易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军阀割据、孱弱不堪

1936年中国工业产值约为13.6亿美元

而日本的工业产值达到60亿美元

八路军出师时

每支枪平均只有30发子弹

枪支弹药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

是名副其实的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然而,即使敌强我弱

中华儿女仍奋勇杀敌

无数志士抛家弃子、不顾生死

为保卫山河抛洒热血

长城脚下,喜峰口外

枪械陈旧,弹药不足

于是“咸抱必死决心,白刃相接”

挥舞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枪掩吴淞月,炮掀黄浦波

上海滩边的四行仓库巍然耸立

台儿庄城下的敢死队员

受伤的,从血泊中爬起,继续用大刀砍杀

动不了的,拉响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

在敌后战场

平型关打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安徽繁昌,新四军连续5次打退日军进攻

青纱帐里,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在根据地,青年踊跃参军

北平密云县的邓玉芬

把自己的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

仅有三儿子一人幸存

河北正定高平村的民兵们

埋地雷、钻地道

打得鬼子进不了村

日伪军纷纷哀叹

“要送命,上高平”

为了胜利

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

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800余万劳工被强掳

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

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

终于换得

侵略者低下头颅的这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

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

1951年8月13日

政务院发布通告

将抗日战争胜利日改定为9月3日

2014年2月27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9月3日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15年的9月3日

盛大的胜利日阅兵在北京举行

耄耋之年的老兵们首次受阅

那一个敬礼

让我们热泪盈眶

一面面英模部队的红旗

浸透着英烈的鲜血

诠释着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不可磨灭的光荣历史

令人肃然起敬

洪流滚滚、锐不可当

先进的武器装备让人振奋

今天的人民军队

正大步走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道路上

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当今寰宇,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

但战争阴影仍盘绕在世界人民的心头

地区纷争不断,又产生了新安全威胁

世界并不宁静,枪声仍不时响起

身处和平国度

有强大国家做后盾

我们倍加珍惜、倍感自豪

忘战必危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经历过苦难的中国人民

最懂得和平的可贵

今天的中国

再也不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

这和平,来之不易

今天,我们致敬先辈

致敬那场永不妥协的抗争

更提醒你我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南通日报 天津广播 南通网往期内容综合

编辑/高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更多创意作品